清明時節
文章分類:民間故事
你也會想看的:不要刻意為風水制造神秘色彩
轉眼又到清明時節。望著滿山無名的野花和青青雜草,想起故鄉父親墳塋前那塊靜靜的墓碑,我的內心猶如刀絞般疼痛,不知不覺酸澀的淚水已溢滿瞭眼眶。
父親是在去年清明節離開我們的,當我經過一天的長途跋涉趕回老傢時,來自縣城各地的親朋好友已把農村的小屋圍得水泄不通,姐姐和弟弟的6個孩子早已跪拜在父親靈堂前泣不成聲。弟弟對我說:“父親走時還不停地念叨你的婚事呢!”我深深知道所有的鄰裡鄉親都希望我這次能帶他們盼望數年的城裡媳婦回來見父親的最後一面。
父親於1930年10月出生,那時傢境貧寒,14歲才進入村裡的小學念書。剛讀三年小學的父親不得不輟學回傢,與兩位哥哥一道跟著爺爺奶奶下地幹活。遇到天災收成不好的年月,一傢人除瞭交地主的糧租,經常吃不飽穿不暖,饑寒交迫地過著苦難的日子。直到解放後土地改革,村裡成立農業合作社後農民自己擁有瞭土地,傢裡的生活條件才開始慢慢好起來,因此父親對黨的恩情念念不忘,喜悅的內心時常發出由衷的贊嘆。
隨著生活的逐漸好轉,父親結婚有瞭自己的孩子,但天有不測風雲,由於傢鄉地處偏僻不通公路,十裡八鄉沒有醫院和衛生所,孩子生病全部憑自己的經驗和土偏方治療,加之當時各種疾病流行,農村嬰兒成活率比較低,有些孩子長到四、五歲大生病不久就夭折瞭。因為這些條件和因素,父母先後生育瞭四個孩子都沒能挺過這個關,而立之年後父母生瞭姐姐,我和孿生弟弟出生時,父母早已過不惑之年,我們的到來更是給傢裡帶來瞭無盡的希望和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