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前的延安文藝座談會
文章分類:民間故事
你也會想看的:夢見小米、黃粟
從革命聖地到文化之都
1936年初冬,被國民黨關押瞭三年、曾經名揚海內的左翼女作傢丁玲,在一隊騎兵的護送下前往陜北保安。
作為第一個投奔陜北的著名文人,丁玲的到來對中共意義重大。抵達當晚,她就被請進中央駐地最大的一間窯洞,參加專門為她舉辦的歡迎茶話會。中共高層領導悉數到場,丁玲首先看見的是坐在窯洞門檻上的周恩來——陜北艱苦,椅子不夠,周恩來便一直坐在門檻上。
1937年1月,中共中央由保安遷至延安,大批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聞訊,沖破重重封鎖,從全國各地趕赴延安。幾年內,到延安的知識分子達4萬餘人。延安成瞭比上海、重慶還要興旺的文化之都。
在延安,雖然不能給每個知識分子都開個丁玲那樣的歡迎會,但中共竭盡所能給予他們優厚的待遇和尊崇:八路軍師級以上幹部,包括毛澤東本人,每月隻有五元津貼,而到延安抗大教書的老師有十元津貼。如果老師們在其他學校兼課,還另有補助……
冼星海剛到延安時,吃不下小米。組織上想辦法給他弄瞭兩斤白糖。延安白糖一元一斤,價格是重慶的四倍,相當幹八路軍師級幹部小半個月工資。冼星海盤腿在炕上,抽一口煙,吃一口糖,六天不出戶,寫出瞭《黃河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