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中的食譜
文章分類:民間故事
你也會想看的:
麥面疙瘩湯、野韭菜、野蒜、臭蒿子、豌豆苗、蘑菇湯,青稞、牛皮帶、舊牛皮鞋、犛牛肉、苞谷、小米、南瓜、蕨根……
這是從各種回憶紅軍長征的記載中找來的部分食物單子。長征一路上從東南行軍到西北,沿途移風易俗,紅軍的胃口也在不斷地調整,而最重要的卻是紅軍的胃口不得不一再縮減,這是由於紅軍是一支非政府補給的部隊,長期在外行軍,給養完全跟不上,所以食不果腹地行軍作戰,成為經常的事情。
在長征中,“吃”,毫無疑義是一個大問題。這個問題包括“吃什麼”和“如何吃”。幾萬人馬,糧食自籌。在不同的地區,還得入鄉隨俗,適應新的飲食環境,甚至還得親自動手收割糧食,采摘野菜。
長征初期,紅軍將領蕭鋒聽到戰士們議論:在白區作戰,比在蘇區吃得還好一些,就是糧食無保障,老是飽幾頓餓幾頓。在紅軍的部隊進入西南地區之後,將士們的日記或回憶錄裡,關於缺糧少食的內容逐漸增多,可見食物已經越來越成為心頭大事。
當時擔任周恩來警衛員的顧玉平回憶說,長征中大傢吃的是“包子飯”,就是按定量每人一包,菜也是一份。周恩來和他吃的都是同一種菜,一樣的分量。長征途中隻有李德有專配的炊事員,其他領導人與士兵吃的都一樣。